阻力或助力?

本文最初在2016-09-05发布在原始第一蟹网站上

五月份,某個再平常不過的週三早晨,我帶上家門,準備陪女兒走路上學。這時,對面townhouse的草地上,有個白人中年男性走近我,邊指著隔壁家門前,一個蹲在地上哭泣的亞洲小女孩,邊以法文問我:「那是妳女兒嗎?」

我直率回覆:「不是!」當時女兒快遲到了,我便沒時間停下腳步,來追查小女孩的背景,但我瞄到已有幾個友善的鄰居圍著女孩關切著。

我心想:「都有大人陪在她身邊,他們會陪伴她,直到找到媽媽的……」

我偕著女兒,快步奔向學校,途中驚見韓國鄰居媽媽獨自往家門方向走,我霎時恍然大悟,急問她:「你是不是剛送兒子上學回來?」她輕鬆地點點頭,我鍥而不捨,又再問:「你女兒是不是待在家?」

她理所當然地又點點頭,我大叫:「不好了!你女兒跑出家門,她在人行道上啜泣,很多人圍觀,你快回去!」她煞時像被解穴的人,抄起手刀,急如星火地往回衝!

待我送完女兒回到家門前,人群已散,小女孩與媽媽亦不在現場。想當然爾,母女已安然團圓並回到家中。我沒再去按韓國鄰居門鈴關切,一是不想給對方難堪,二是韓國媽媽此時絕對是驚魂未定地安撫著女兒,我就別去湊熱鬧,會加深對方內心的陰影。

但我為她捏把冷汗:「如果那群好事的鄰居裡,有人過度熱心地去通報社會局此事件,韓國媽媽可能從此再也見不到女兒了!因為社會局會以『媽媽單獨留幼童在家』的理由,認為這是個「失職且不適任的媽媽」,進而強行帶走孩子,交由寄養家庭養大……」我的顧慮並非空穴來風,而是從熟識朋友口中知曉此處社會局的「大有為。」

兩年前,在朋友兒子生日會上認識某個江蘇媽媽,朋友私下告訴我江蘇媽媽的心 酸遭遇。

江蘇媽媽來魁北克的第三年,與丈夫離婚,成為單親媽媽。之後她再嫁,一手撫養與前夫的十歲女兒,一手照顧與現任丈夫剛生下的女兒。大概是求好心切,十歲大女兒表現不好時,媽媽會施以體罰,女兒憤而自行打電話向社會局舉報「媽媽打我」的情形,社會局二話不說,就將女兒帶走,交由寄養家庭撫養,自此之後,江蘇媽媽每月還得寄上生活費給寄養家庭,撫養大女兒,而且只能在社工人員陪同下的固定時段,與女兒會面,直到女兒十八歲成人為止。

自此之後,母女分隔八年之久,每每在難得團聚的片刻裡,母女淚眼相對,母親哭到眼淚都乾了,女兒也終於明白還是自己的媽媽好,別人怎麼會對你「視如己出」呢?

聽聞這案例後,尤其社會局在這案例中,到底是「助力」或「阻力」?究竟社會局的介入,成就了誰的人生?或完善了「哪部份」親子教育呢?

直到昨日,我在臉書上看到一則美國的新聞,說一名華裔媽媽因為用筷子打了小孩的手,被隔壁美國鄰居向社會局報案,孩子就此被帶走了,之後四年,媽媽為了爭取孩子監護權,還與寄養家庭進行許多法律攻防戰,最後在臨門一腳前,媽媽得了癌症過世,功虧一簣。

新聞連結如下:
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6/8/27/n8241633.htm

讀完這則新聞後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!所以決定上網寫這篇文章,把我歷來聽到關於社會局所造就的冤案都寫上來。

因此每當我目睹或親聞社會局可能介入的教養個案,我都會格外謹慎觀察後,才會下註解或判斷,絕不輕易選邊站,或許局外人往往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隨意選邊站而鼓譟起事,也許會誤了孩子的一生。

台灣朋友總羨慕我能移民國外,我的感想卻不那麼單純樂觀。我最誠實的感受是:「移民」這件事情讓我生命的寬度與深度都變開闊了,或許上天讓我移民,是為了給我更多寫作的靈感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