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轉換插頭

本文最初在2017-10-01发布在原始第一蟹网站上

這個暑假,對丈夫和兒女而言,是個文化震撼之旅。

我們一家總計在台灣待上兩個月之久,丈夫從小在國外長大,這是他首次回台灣住這麼久,於是有更多時光感受台灣文化。對在國外出生長大的女兒來說,讀小學的她適逢智化稍開的階段,現在比較能意會一些「東西文化詞彙」,我便送她上國語日報的中文課,周一到周五的每日中文課,幫助她培養每日固定閱讀與書寫中文的習慣。

在我幼兒園的兒子身上,我則看到電視媒體對孩子的影響力真是無形滲透、無遠弗屆。兒子年紀還小,無法上國語日報的中文班,但是他這趟台灣行,中文亦突飛猛進,除了全中文環境的幫助外,電視廣告扮演很大的幫手。每每他朗朗上口的不是唐詩三百首或教育部頒定優良兒歌一百首,而是廣告台詞,例如「貴族世家」餐廳的廣告「哇!這麼划算!幸福就在這一刻,貴族世家!」

看著中文字不識幾個的兒子,居然能字正腔圓地把廣告詞念得順溜順溜,不了解狀況的人,還以為他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。

「台灣製造」的我就像個「文化轉換插頭」,負責對家中三位成員進行文化翻譯與他人「話中帶話」的背後意涵的詮釋工作。這可不是容易的工作,得避免他們「表錯情」,還得讓對方的意思準確無誤地被孩子與老公接收,可得東西文化都有所涉獵,禮貌與和氣都得兼顧。

比如說,有一次帶他們去冰店吃冰,丈夫下意識就要幫忙把吃完的碗盤拿回去給老闆,因為這是國外的food court的習慣,但我阻止他:「老闆有他收拾的步調與方法,他才會知道廚餘要倒哪個水桶內,髒的盤叉又放哪個桶子。你這樣做!老闆會以為你要找麻煩,他會想成:你是不是要抱怨冰品有什麼不好的地方?想多要一塊西瓜或芋圓等等,不要做讓老闆擔憂害怕的事情,好嗎?」他才乖乖坐下,打消念頭。我也鬆了一口氣,免得老闆對我們一家有所誤解。

帶孩子去廟宇拜拜,正值七月盛夏,女兒發現佛桌前有個透明壓克力箱,裡面收集許多准考證,反問我:「為什麼這個箱子裡裝的不是『香油錢』,反而是一大堆小本子?」

我簡略解釋:「現在是台灣考試的時節,大家都會把准考證放到廟裡,祈求菩薩保佑金榜題名,讓自己順利考上想讀的學校,大致上就是這樣的意思!」她心領神會地頷頷首。

當天中午,女兒想吃個雞腿便當,我們在附近的便當店都買不到,店家說:「今天雞腿都訂光了,因為大考日,我們的便當都被預先訂出去了!」

女兒的童言童語在我身旁響起:「考試和吃雞腿便當有關係嗎?」即將在國外長大的女兒,應該永遠不會懂「升學主義」衍生出的社會現象,例如我以前讀中學都有「留第八堂課」,全班都會在學期初繳一筆費用,當公基金,作為整學期留第八堂而必須在校吃便當的費用。

我言簡意賅地說明:「因為在考場裡考試的時候,午飯時間很短,考生沒辦法都跑出來吃飯,所以學校或者爸媽就會先幫他們訂便當,這樣一出教室,就有飯可以吃,比較輕鬆方便啊!」

帶兒子在台北街頭行走,他看到許多人都在撐陽傘,他說:「媽媽,這些人都和你一樣,在大太陽底下撐傘!」我有點得意他小小年紀,就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。

不只孩子對我的理解深一點,連我亞曼尼亞籍的好友都更能善解我的行為模式,這個暑假她到北京的中國傳播大學進行語言交換,她很興奮地在Wechat裡,用英文打字給我:「我終於明白你為什麼在大太陽底下撐傘了!北京的女孩子們也都跟你一樣打傘!你如果來北京,就不會像在蒙特婁看起來那麼奇怪了!」我莞爾一笑。

讓一雙兒女陪我回台灣,度假只是「次要功能」,更深沉的意義是「讓他們知曉、明白『母親』是在何等的環境下育化長成」,我的私心就是「藉由這樣潛移默化的過程,期待日後與兒女的文化差異與代溝小一些。」如此足矣!